中国古代文明史解析揭秘明十三陵选址之谜
2024-02-21 来源:罗兰资讯
中国古代文明史解析:揭秘明十三陵选址之谜
在中国古代,人们都非常迷信,他们认为,人死之后的阴间生活和阳间生活一样。所以,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所以在选择坟墓时,都非常讲究风水理论,力求选择那些风水好的地方作为墓地。在这一点上,贵为皇帝也不例外。在这些皇帝的心中,即使皇帝死了,也是去阴间做帝王去了,所以阴宅和阳宅一样,都要有好的风水、好的设计,因为它们关系到王朝的兴亡。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该陵墓群,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网络配图
就这样,东找西找,花去了两年时间,可都没有遇到合适的。这下朱棣开始急了。后来,有一个来自江西的术士廖均卿向朱棣推荐了一个叫做黄土山的地方,说那里是一块“吉地”,景色雄伟壮观,背后山峦起伏,两侧山势东西回括,就像围墙一样形成一个天然大庭院,陵区就可建在庭院里面。朱棣听说后,就亲自去了那里,看到山前有个叫做康家坟的村子,西边有个橡子岭山,东面的河套叫做干水河,心想:““猪”到了这里,有糠(康)、橡子吃,还有泔(干)水喝,这可不就是朱家万世发展的吉地嘛!”他对这个地方非常满意,当即决定把这里作为自己的陵地,奠万世之基。于是马上下旨封黄土山为他的“万年吉壤”,恰逢这一年是朱棣五十大寿之年,遂封其山为“天寿山”。天寿山就是长陵后面的那座山。并且,他下旨,以后每建一座坟墓,都各自选一座山峰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