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影

育儿教子的父亲是榜样老爹梁启超子女最好的

2024-05-14 来源:罗兰资讯

2009年 3月23日,我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组研究报告发布,其中中国父教缺失的数据,引发了热议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的比较数据中,中国高中生的相关数据,也体现了一些教育中的问题:

中国高中生觉得父母关心自己最多,但却与父母聊天最少,并且他们觉得烦恼无处可诉的比例非常高。

那么,如果有心事和烦恼找谁诉说呢?

美日韩三国的高中生都把父亲和母亲放在前五位,而中国高中生只把母亲放在前五位,父亲前五位榜上无名,甚至还会排在网友之后。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结果太不可思议了,但是很残酷,这就是现实。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父亲,都觉得自己努力多给家里赚钱就可以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想法。

正如李嘉诚所有: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但在我国清朝的时候,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直到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仍然堪称范本,他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一生当中有九个儿女,皆为人中龙凤。可谓“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

01.有志的父亲,教育出品德和意志超群的子女“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每位父母都应该让子女明白,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

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样一来,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也是在培养子女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

梁启超认为,子女们能否成才,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要看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可以说是战胜人生一切挫折的法宝。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当中,很多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非常宠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说,还见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曾经有一个河南的小伙子,才二十出头就把自己给活活饿死了。

因为父母对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疼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就是父母对这个孩子的真实写照。

孩子都好几岁了,却连路都舍不得让孩子走,出门就挑着扁担,让孩子坐上。

可是,生活中总会有突如其来的意外,父亲离世后,母亲依然这般竭尽所能地疼爱这个儿子。

生活的重担,终于压垮了这个妈妈,妈妈也生病离开了孩子。

这个孩子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却没有什么自力和自理的能力,邻居们送过来的菜和肉,他也根本不会做着吃。

亲戚们的帮助也只是一时的照顾,小伙子遍尝人间冷暖后,没有了生存的意愿,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这个悲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对孩子只有疼爱,却缺少品德和意志教育,也没能教会他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样的爱,其实是在变相地害孩子。

而梁启超为了培养子女们的意志和毅力,从不过分溺爱子女,他要求子女们艰苦朴素,守住寒士家风门风,鼓励子女们在逆境中磨练品德。

长子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从美国学成归国后,父亲梁启超便建议他们去条件艰苦的东北大学任教磨练,而不要选择留在生活舒适的清华园。

梁思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埋头于中国历史建设的教学、研究与田野考察,后来成为中国建筑学研究的翘楚。

02.有趣的父亲,教育出有趣的灵魂“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梁启超非常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发式,就像大人嚼饭给小孩子吃,一点滋味也没有。

梁启超在与子女们的沟通交流中,说的最多的便是安慰、劝解的话,却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的目标。

梁启超认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他也是一直这么教育子女的。

女儿梁思庄在加拿大上大学后,面临着专业的选择,梁启超曾在信中建议:

“你们弟兄姊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里的憾事,不知道你性情到底近这方面不?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主科,因为它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

当得知梁思庄对生物并无兴趣后,梁启超马上写信:

“庄庄: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最终,梁思庄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父亲的意见,考入美国知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成为了一名图书馆专家。

而相比于现在很多家长特别看重孩子成绩来说,梁启超对于子女们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关注。

梁思庄刚出国留学的时候,学习跟不上,成绩也很差,大大伤了自尊心。

梁启超得知后写信给她:

“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简单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在写给梁思庄的另一封信中,他又说: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我对于你们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

孟子曾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那第三种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思是说教育家比皇帝还要快乐。

做别的职业的人,虽然未尝不可以研究学问,但学问总成了副业了;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一面教育,一面学问,两件事完全打成一片。所以别的职业是一重趣味,教育家是两重趣味。

梁启超也曾自述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人生观“拿趣味做根柢”。

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3.有爱的父亲,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梁启超给每个孩子都起了小名,梁思顺是“大宝贝”,梁思庄是“小宝贝”,梁思懿被叫成了“司马懿”,小儿子梁思礼是“老白鼻”。

直到小外孙都好几岁了,梁启超依然称呼子女小名。

我们常说在父亲的教育里,往往藏着孩子未来人生的模样。

梁启超的成功教子方法值得父母们反思:

成功的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更要注重对孩子们的情感培养,情商教育才是根本。

性格决定命运,情商决定成败。

遍访当今有为的成功人士,我们会发现一个共通的特点,他们不一定是智商特别高的,但一定是情商很高的。

在当今的社会中,情商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一种技巧。

梁启超关注子女们的每个成长阶段的教育:

不管是早期幼教,还是到校园教育,或者从子女出国留学,再到学成归国、就业择业,他充当着严父,导师,朋友,慈父等种种角色;

引导着子女们找到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成为既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又可以保持丰富独立而有趣的生活。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正如梁启超曾在《变法通义》中说过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他尤为关注子女的早期教育,虽然他社会事务繁多、学术与写作压身,但是他总是会挤出时间对子女进行教育。

正是由于梁启超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在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方面大获成功。

他的儿女们不负众望,个个意志坚强,性格开朗,学有专长又多才多艺。

“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

最大的财富,原来是要“拼爹”的教育!

本文作者:洛子画,烹字为肴,暖心暖胃,成长治愈。好的文,暖的伴。

参考书籍:《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

河北画报杂志社

医药卫生期刊

作家天地杂志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