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不是进步
2024-02-21 来源:罗兰资讯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不是进步?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不是进步?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朱明一朝的各种匪夷所思,以及明清以来的皇权专制,都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有关。首先说一下宰相应该是怎么一个定位;其次说一下相权越变越小的演变过程;最后说一下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的恶劣影响。
1.宰相就是政府领袖
百代皆行秦政制。所以,一切都要追溯到秦朝。但秦朝国祚太短。这就导致溯源的根基太薄。你想找点儿掌故旧闻都难。还好,汉承秦制,西汉照抄秦朝作业,秦朝怎么干、西汉就怎么干。于是,把秦汉连在一起,可以从汉朝丞相中发掘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三省到底是怎么回事?
丞相权力太大。于是,皇帝争权。争权的方式,就是抬高宫中官、架空朝中官。诸葛亮《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实际就是在劝说后主刘禅,别搞区别对待,皇宫里的官与朝廷里的官都是您的臣子。但皇帝肯定要偏向宫中官。因为这才是自己人。
但久而久之,自己人也会变成陌路人。到了唐朝,这些人全都变成了朝中官,然后处理国家大事,而不再管皇帝家事。
但是,相权却在这个过程中被削弱了。
秦汉的丞相是领袖制,一个丞相领导官僚集团治理国家。而唐朝的宰相是委员会制,一群宰相领导官僚集团治理国家。但唐朝的一群宰相也抵不上秦汉的一个丞相。汉文帝的宠臣邓通不讲规矩,丞相申屠嘉一个手令就能把他叫到丞相府。如果不是文帝及时拦着,丞相就能直接处死这个邓通。而唐朝宰相肯定不会这么彪悍。
但是,唐朝宰相还是比宋朝宰相的权力大。
虽然没有独立的丞相府,却有位高权重的政事堂。政事堂会议,相当于中书门下两省的联席会议,被认为是大唐的最高权力机构。皇帝的命令,必须在“勅”字后面,加盖中书、门下两省的大印。如果不加呢?不加就是违法,“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勅”。
如果从权力划分来说,秦汉丞相不仅管行政,而且管监察。因为拥有最高监察权的御史大夫,一般是副丞相。唐朝宰相,只管政府,却管不了监察。因为三省里没有监察的设置。而到了宋朝,宰相权力进一步削弱。
首先是没法管军事,同枢密院并称“两府”,军事归枢密院管。其次是没法管财政,财政归了三司,即户部司、盐铁司和度支司。第三没法管人事,考课院、审官院分走了大部分人事权。第四出令受限制,必须先用劄子先跟皇帝沟通,然后才能出令。你这一套操作下来,宋朝宰相只能要多怂有多怂。
但是,即便如此,宋朝宰相还能限制君权。南宋宁宗时,已经快亡国了,皇帝下了一道御札,竟让朝堂群情激愤,认为“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简单说,就是皇帝的命令必须从中书省下发,宰相们不仅要知道而且要同意,而不从中书省下发,就是严重违法,是要把国家搞乱。
3.为什么废除宰相贻害无穷
最近有很多书,都在批评秦制。有认为秦制是在榨取民间财富,有认为秦制是在压制人民自由,有人为秦制是在维护皇帝独裁。
但魔鬼都在细节中。
就丞相与宰相的设置来看,你能说秦制完全是在维护皇帝独裁吗?既然国家不是皇帝独裁、不是皇帝一家的,又怎么说它一定以压制百姓自由为己任、必须以抽取民间财富为目的?
如钱穆所说,“所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有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之所以出现诸多苛刻批评,就是因为少了这份温情和敬意。
还有就是套用西方的贵族制、封建制以及地方自治来品评中国历史。这就不是在实事求是。欧洲的一个国家才多大,很多都不到中国的一个省。一省之经验,能套用到整个中国吗?王安石变法之前,一直在地方做官。他那套变法理论可以说都在地方上经过实践检验。但是,放之整个大宋的王安石变法,其效果又如何?非常糟糕很不理想只能失败。
那么,中国就完全没有皇帝独裁、皇权专制吗?放在明清,还是可以这么说的。而原因就是宰相制度被朱元璋给废了。
明洪武十三年,因宰相胡惟庸造反,朱元璋不仅干掉了胡惟庸这个宰相,而且还废掉了宰相这个制度。所以,明朝没有宰相。清朝觉得明朝做得漂亮,于是拿过来就开始抄作业,所以清朝也没宰相。
之前说过,丞相和宰相实际就是政府领袖。不管是领袖制的领袖,还是委员会制的领袖,政府总是有头的。而如果没有宰相呢?
三省没了,那就六部说了算。吏户礼兵刑工,走上前台。再加上一个管监察的都察院、一个管奏章的通政司和一个管平反冤狱的大理寺,和六部共同构成九卿,这就是明朝的政府组成。至于军事,则由五个大都督府负责。然后,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
但朱元璋和朱棣还好说,而其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呢?这些皇帝真心难以领导整个官僚体系。于是,这就要给皇帝配一批能干的秘书,这些秘书就是内阁大学士。即便有得力秘书帮衬,皇帝还是难以有效应付国事。
明制一天三朝,即“早朝”“午朝”和“晚朝”。也就是说,皇帝一天要跟大臣们见三次面、开三次会。除了批不完的奏章,还要一天仨会,而且天天如此,这得需要多大的自制力?
于是,皇帝开始偷懒。但今日事今日毕,今日不毕,明天就接不上。关键是要跟大臣见面。人怕见面,因为见面就要说话,而说话切忌大声说傻话。别说领导,就是一般员工,该开的会没开,下一次就不是能不能发言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听懂大家说啥的问题。于是,越怕开会越不开会,越怕见面越不见面。开会不知说啥、见面还总挨怼。索性,皇帝就不来了,你们内阁看着办。于是,内阁权力变重。
内阁权力太重,皇帝又不放心。所以,司礼监上场。内阁有票拟权,内阁说这事应该这么办,请皇帝同意;太监有批红权,代表皇帝说这事我同意,你们办吧。
这么看,皇帝还是被架空,还是没法专制独裁。内阁大学士加司礼监大太监,不就是好另一个委员会制的宰相吗?
一定要记住:明朝没有宰相。
在唐朝,宰相委员会政事堂是可以发堂帖的,用堂帖号令四方州郡。明朝,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谁有这个法令的权力?宋朝宰相再怂,也敢跟皇帝叫板,诏令必须从中书省下发,不从这里下发就是乱政。明朝的内阁大学士都成了皇帝的私人秘书,他们能有这份威严吗?而且,大明政府也没有一个中书省。甚至,明朝皇帝都不是擅自发诏令的问题,而是甩开官僚制派太监去收税。这不是拿圣旨准备乱政,而就是亲自上阵直接乱政。
如果皇帝“精力过剩”,那就更可怕。
因为这时候就一定是皇权专制和皇帝独裁。崇祯在位十七年,杀了两个大学士。但大明王朝277年,总共才杀四个,崇祯就占比二分之一。其任命的十四个兵部尚书中,自己亲手杀了五个,革职、听参、坐牢还有四个。二品以上官员,崇祯杀了二十多个。除了杀人,还有换人,17年中换了17个刑部上书和50多个内阁大学士。
崇祯自尽之前血书于袍,说: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大臣误崇祯,但你崇祯又杀了多少大臣、坑了多少大臣?
历朝历代都杀大臣,但皇帝亲自动手杀,而且还杀得这么多、这么狠,估计只有明朝。“狡兔死、走狗烹”,皇帝杀功臣。但遍观历朝,也就明朝这么玩。王朝末期,不是皇帝杀大臣,而是皇帝哄着大臣干活,甚至被大臣反操纵。但明朝仍旧奇葩,末日大明还能杀功臣,而且杀得最凶。
明朝皇帝的懒政,无与伦比。万历皇帝竟能28年不上朝。换到别的朝代,能行吗?皇帝趾高气扬、大臣伏低做小,这多爽!那明朝皇帝为啥不上朝?大臣说啥皇帝听不懂,皇帝说啥都是冒傻气,然后大臣也不给面子,都能抬着棺材往死里怼,皇帝还上什么朝?索性连内阁都不去了,躲在皇宫跟妃子、太监玩,这才爽。
明朝皇帝的勤政,同样难以企及。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总共八天时间,送到宫里的奏章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而且,这些奏章并非一事一报,而是两三件事一起报,所以总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没有宰相,那就全得由皇帝批。所以,在明朝当皇帝,而且要把皇帝当好,绝对是份苦差事。
于是,这就是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政事荒废,没人管;要么勤政到死,啥都管。而无论管得好、管不好,皇帝都要杀大臣。而大臣呢?除了站在道德制高点骂皇帝,就只能等着政治放逐和物理消灭。如果还不行,那就自污清白或本就不清白地做奸臣。
而这些奇葩的全部原因,就是没了宰相。宰相的作用:
一是抗衡君权,政府领袖的宰相是可以与国家领袖的皇帝,较量一番的,这样皇帝就没法独裁,也很难任性,相当于把权力关进笼子;
二是作为缓冲,有个中间层,皇帝和官僚制都好办事,皇帝可以威严在上、官僚可以游刃在下,历朝历代的君臣关系就没有明朝那么恶劣的,而且一直恶劣;
三是提高效率,宰相就是小人堆里挑出来的君子,起码也能明白国家行政,而皇帝怎么努力却很难明白,王朝末期的骚操作几乎全都出自某个昏君而不是某个奸臣;
四是解决危机,自战国至明清,变法的成功概率越来越低,原因就是宰相无法领导整个官僚制齐心协力,大厦将倾没有力挽狂澜,全是抱薪救火,然后大家一起葬身火海。
商鞅变法能成功,王安石变法没法说成功,张居正改革彻底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小。而到了明朝,干脆没有宰相。而延续到了清朝,则更是皇权专制到了极限,大臣连自称奴才都是殊荣。形成这种糟糕局面,就是因为没了宰相。而朱元璋算是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