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装

明代皇帝赋予宦官权力为的是什么

2024-02-21 来源:罗兰资讯

明代皇帝赋予宦官权力,为的是什么?

永乐年间,成祖命解缙等人,入文渊阁随侍,参与机务。但此时内阁始终是顾问机构,不得干涉六部的行政权力。至仁宗继位后,内阁的权力得以逐步扩大。但由于建国初,几位皇帝个人行政能力较强,在政事决策方面亲力亲为,内阁的实际作用并不突出。

英宗继位之时,杨士奇等人因考虑到皇帝年纪尚小,无法做到如前朝君主一般事事亲为,才有了内阁事先对百官奏疏进行批阅,将拟定的处理建议,由皇帝裁决的“票拟”制度。

明代内阁的主要政治任务,是协助皇帝批阅奏章,充当皇帝的政治顾问。从实际形式上看,内阁所拟出的决策意见后,交由六部执行,内阁的度决定了事件的处理结果,拥有极大的政治权利。

然而,内阁的票拟权,只给皇帝提供了若干的事件处理意见,终结果是否采纳,其实要取决于皇帝的朱批。若皇帝对于内阁决议感到不满意,便交付内阁重新审议。

明太祖朱元璋曾规定,本朝宦官不得读书,不得干预政事,其目的在于,抑制宦官权力的恶意膨胀。但自永乐朝起,“家奴可用”也成为后继皇帝的共识。丞相的废除,需要皇帝承担更多的政务。

一旦发生了司礼监私下改动票拟内容的情况,内阁可以轻易发现并向皇帝奏明此事。这种严密的票拟制度,从执行角度上对于宦官的批红权,进行了强有力的制约,保证了宦官不能私自违背皇权,以个体意愿擅自决策国家大政方针。

明武宗与张永关系前后几次变化,从某种程度而言,亦是明代皇帝与宦官群体之间关系的缩影。君主与宦官朝夕相处,视之为心腹,对其信任度较高。又考虑到宦官终是皇家仆奴,受皇室控制,自信不会出现前朝宦官作乱的局面。

因此在处理朝政之时,会听取宦官意见,给予宦官一定的参政权利和监军能力,协助理政。在信任宦官的同时,皇帝也深知驾驭臣下平衡之道,对于宦官有着警惕心理。一旦发现宦官依仗权力,出现擅权自大之势,亦能即刻收回之前赋予宦官的权力,对于为非作歹的宦官进行处理。

正因为明代始终是由皇帝赋予宦官权力,宦官处于皇权控制之下,才并未产生如汉代、唐代一般的阉宦之乱,维系了宦官与内阁之间的微妙平衡。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渊编辑部

冶金管理编辑部

武当杂志

数字化用户

中国金属通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