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卡乐都养生会馆魅力乐都解放前外来的山
2024-04-28 来源:罗兰资讯
乐都自古是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都市,尤其在晋代南凉、隋唐时代,此处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之一。因此,在这些时期这里商贾往来,集市贸易等商业活动是最繁荣昌盛的时期。由于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续发生,社会不能持续稳定,动荡不安,乐都乃至西北地区的商贸经济波动较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无明显改善,百姓往往缺乏足够的生活必需用品,总是处在贫困状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图片来自网络
自明朝以来,乐都县城(碾伯)逐步有了固定的粮油、瓜果、牲畜等交易市场,随之也有了经营同类产物的坐商。明清时代,山西、陕西等地客商陆续来青及乐都,山陕客商的队伍不断壮大
,随之出现了行会、同乡会、会馆、商会等各种商业组织。商业,是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会是商人为了保护自己利益而组成的团体,是由市、行、行会、同乡会、会馆等演绎发展起来的组织。
乐都位于兰州和西宁两大城市之间,处在兰青交通要道上,水陆兼通,是客商必经之地。山陕客商看中乐都这片风水宝地,便纷至沓来,愿在此地发财致富。明朝万历年间,山西商人开始来乐都扎根经营。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他们也联系了不少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到这里做起生意,客商人数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到明末崇祯年间,在乐都的山西商人初步具备了同乡会的雏形。后来陕西商人加入,他们的乡帮势力大增
。山陕商人因常年累月在外,过年过节也回不了老家,他们只能在这里团聚,以节令节下或定期举行茶话会、座谈会及聚餐会等形式,来叙旧论新,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也通过这些活动,来调解内部矛盾和纠纷。这些活动由商人们捐资或轮流作东开展。他们还接待往来客商,并帮助其做生意。还从兰州、西安等地引进资金和食品制作技术,从而活跃和丰富了乐都的市场,促进和推动了乐都经济的发展,沟通了乐都与外地的贸易往来。山陕商人素有“山陕不分家”的美誉。清朝初年,在商人王九畴的倡议组织下,成立了山陕同乡会,亦称大回禄会或火神会。后来称为山陕会馆(乐都唯一的会馆),地点在县城南门台的火神庙内,是青海最早的同乡会馆。同乡会的发展演变过程是同乡会(大回禄会或火神会)——山陕会馆一商会。
同乡会为何又称之为大回禄会或火神会,是因为当时的帮会组织一般都在庙堂内活动,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当时在乐都地区因天旱屡受火灾,商人们认为犯了火神而致火灾。因此,在山西商人、同乡会长王九畴等的倡议并主持下,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修建了火神庙,以求得火神的保佑,让同乡会的生意做得兴旺发达。“回禄”,是古代传说中的火神,故在火神庙内活动的同乡会也称之为大回禄会。火神庙建在南门台(今县粮食局南门台家属院址),是遵循道教的太极八卦”中的“离”卦,“离”为南,代表火,故火神庙建在了县城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火神庙建在洛阳城南,都是一个道理。火神庙内塑的主要神像是古代的炎帝,亦称赤帝,道教中称“帝真人”。炎和赤都代表火
大回禄会的活动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会规。如会员服从会首领导、了解外部帮会情况、保密工作、开展社会公益性的捐资活动、违规处罚办法等。大回禄会自火神庙建立后有了活动场所,不再称同乡会,但其作用与同乡会基本相同。此会成立以后,乐都的山西商人基本占领和控制了全县市场,在高庙镇也设有他们的商号点。同时,在维护本会成员利益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后来,山陕商人还集资修建了东岳庙,在乐都县城东门外北侧,即今古城大街东首路南原县畜牧局家属院址
。东岳庙的用途为祭亡人、厝棺木。凡亡于本地的山陕商人,殓后即移至此庙中停放,待后迁送原籍或改葬;也可在此庙内设灵堂祭祀。相传泰山神是主人生死的,故名东岳庙。到了清光绪后期,大回禄会发展成为山陕会馆。山陕会馆内并非纯粹的山陕商人,还有河北、河南、山东等外省商人和手工业者也被吸收加入。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设立工商部,并制定了各种商会简章,规定各州县均应成立商会。到了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也因袭设立,允许成立商人组织。在此背景下,于民国四年(1915年)成立了乐都商会。乐都商会的成立,改变了以往常规,商会的权限范围扩大,已成为乐都境内所有经营工商业者的统一组织,会馆也随之成为工商界统一活动的场所。
商会组织壮大后,成为地方的一大势力,会长成为能左右政局的人物。当新的县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商会会长,争取会长在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同时接受商会的馈赠。民国期间,乐都的每任新县长都由商会赠送一匹走马及鞍具,成为惯例。政府在出台新的政策或决定重大事项之前,一般先与商会会长通气,以求得支持。
在乐都县城和高庙镇的商人中,较大的商号几乎都由山陕商人所经营,特别有名的大商号是全成泰。全成泰由陕西西安人氏忽理臣为东,由山西人经营。除此之外,较大的商号还有永泰魁、积成当、晋德桂、鸿发德、庆泰丰、和记号、悦来元等,均为山、陕商人所开设。
全成泰商号正式开业于清光绪初年。在此之前,约同治末年,山西客商胡某、董某、朱某接受别人的资金,在西宁经商,生意不错。清末民初,社会较乱,该店遭劫,财物被抢劫一空,房屋也被焚毁,店员离散,仅朱某(今乐都城中村朱得录之祖父)幸存帐簿一本。后来朱某来到乐都谋生,恰逢县城举办端午节演唱会,群众集会。朱某借此机会摆起小摊,卖起黄表纸等杂货。后来返宁以幸存账簿收了些欠账,并找到原全成魁商号主人忽理臣,将自己遭遇困难等情况作一介绍。忽理臣得知后十分同情,便拿出100多两银子作为资本,让朱某到乐都经商,由摊贩成为坐商。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生意由小到大,最终成为乐都有名的大商家—全成泰。
到了民国时期,全成泰成为全县最大商号,由原来的零售成为批零兼营,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经营百货日用杂品发展到经营布匹、绸缎、粮油、食品、木材、铁器、煤炭、药材及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还大量收购黄金、白银、皮张、羊毛、鹿茸麝香等土特产品和贵重药材,运往西安、宁夏、兰州等地转售,获得去厚的利润。乐都县城当时没有银行,全成泰也未设银号或钱庄,但全成泰有类似银行的功能,邮电局办理汇兑业务可通过该店支付。全成泰因资金雄厚,加之信誉很高,当时的学校、寺庙以及家族里的银两和贵重物品都来存入该店,甚至当地政府的资金也存放在该店。在该店中存放的财物支取方便,也很安全保险,因为该店设有较特殊的防盗安全措施。库房地面垫有木炭、草木灰和木板,以防物品变霉受损,藏库内壁全部用厚木板装修。院墙高两丈多,墙内还有圆木制成的围栏,夜间有两条大狼狗撒开守护,并有专人轮流值班,非常安全坚固。全成泰大本营和营业地点在今县人民政府大门对面(街道南原第二百货商店地)该店在今西街商场处还开办了规模宏大的积成号当铺,在县城东关分设全成兴商号,全成泰成为乐都第一流的零售批发商家。
全成泰社交广,经营面宽,经营方式多种多样,与全县各乡的小商户多有联系。笔者小时候就从爷爷和父辈口中听说过全成泰的有关故事,因爷爷是个小商户,与全成泰有私交,经常从全成泰取货,有时手头紧无钱时也可以先取货
,待有钱了再付货款,双方全凭信誉二字在支撑。爷爷从全成泰提出各种日用商品,用骡马驮回老家再零售。另外,布料类如毛兰和土白布等多半由父亲去兰州进货,每月跑两趟兰州,家里由爷爷和二叔做买卖,生意做得比较红火,尤其在我县上北山一带的经营区,爷爷享有一定的信誉和知名度。爷爷的长孙拉有明(我长兄)十几岁时曾被送到全成泰当学徒,解放后回了家。全成泰在本县基层有不少的商业网点,同时,在全国不少大城市,也有它的商业联系点,如北京、上海、西安、兰州等城市都有一定的业务联系,若需要什么商品,只要去信求购,货物就可以按时运到。由于注重信誉广泛联系、薄利多销、童叟无欺、态度和蔼、方式灵活等因素,致使全社会对其反映良好。全成泰先后经营六七十年,生意兴隆,经久不衰,它对稳定乐都市场、平抑物价、保障供给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解放前夕,青海马步芳政权将要全面崩溃,为了最后的垂死挣扎,马步芳到处抓兵,大肆搜刮民财。全成泰承担着县城工商业各种税费和伕役百分之五十的任务,很难应付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敲诈勒索,尤其是兵额,有钱也难以雇佣壮丁。在这种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全成泰对外宣布停业,以逃避税役,求得稍许安稳。但它实际只停了门市的经营,暗中仍搞一些批发业务,以维持生计。1949年9月乐都解放,当时商人们对解放军不了解,有恐惧心理,各商店和居民们都纷纷关门闭户,不敢出门上街。后在部队首长的指示下,由部队派出八名解放军战士当营业员,支持商店开门营业,并由副县长孔繁萍在原全成泰号牌背面写上“公益合”三字悬挂于门上。在公益合的带动下,其他商店也陆续开门营业。后来公益合成了公私合营商店,最后过渡为国营商店。
解放后,于1950年8月乐都县工商会成立,取代了商会的职能,成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至此,从1642年的同乡会组织大回禄会起,经山陕会馆,到商会,经历了300多年。在这漫长的三个世纪里,山陕客商为乐都的商贸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少人也融入了乐都社会,成为乐都人在这里不断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