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装

养生擥要香学第一章香的基础概念第二节香的

2024-04-28 来源:罗兰资讯

一、鼻观先参 辟秽悦神

丁谓《天香传》曰 :“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蠲”通“涓”,具有清洁的意思。芳香植物除了用于祭祀外,还被人们用来清洁香身、优化环境、辟秽祛邪,其历史可溯及上古。居家生活用香, 营造了一个芳香四溢的氛围,既有利于本性的愉悦、心神的安守,也有利于居住环境的阳气生发、防病养生。这样的环境可整合身心性命,使之达到平衡、有序,而身心性命的平衡、有序正是健康的根本。一个身体健康、生理有序的人,心胸必定畅达,多欢乐而少烦恼,这也是中华养生学说的精髓。远古香事主要用于祭祀,与之并行的还有生活用香。尽管当时可用的香木、香草种类还不是很多,仅有萧、兰、蕙、椒、桂等少数几种,但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戴 (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先秦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都有插戴香草、随身佩戴香囊的习俗。香囊通常称为“容臭”,佩戴的香囊也称“佩帏”,就是将经过干燥的芳香植物,置于绸缎或纱布缝制的袋囊之中,使香气不断释放发散。香囊既有香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又可辟秽防病。屈原的《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的说法。

当时人们不仅披挂香囊以香身,还用兰花香汤来沐浴。《大戴礼记·夏小正》中有“五月蓄兰,为沐浴也”的记载。《九歌·云中君》中“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说的就是用兰草、白芷制成香汤来沐浴洁身。

人们不仅直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还用香草、香料烹调食物。饮用加香的椒酒、桂酒等酒浆,也蔚然成风。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一》曾曰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用兰和蕙烹调肉食,用桂和椒浸制酒浆,以备五味,供待弥敬。

古人常以动物油脂作灯油,为减轻其膻气,人们将兰草加入灯油之中。《招魂》中“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说的就是以芳香植物为灯烛添香。

此外,人们还用香木搭建屋宇,用香草来装饰居室。《九歌·湘夫人》中有“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的句子,说的就是人们以荪草装饰房屋室壁,播布香椒于其堂上,用桂木做栋梁,用木兰做屋椽,用辛夷点缀门楣,结薛荔为帷帐,擗析蕙草以为屋联,张设于其中。为了满足如此众多的需求,人们广泛采收香草、香木也就理所当然了。《诗经》中就有若干记述当时人们采掇香草的歌谣。如《诗经·王风·采葛》曰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离骚》中不仅有“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薛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等关于采收香草的记载,更有种植香草的记录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中国食品投稿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汉武帝不仅置椒房以储宠妃,用沉檀之香所做的亭台楼阁不计其数,还颁布了用香的若干规定,这对促进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汉宫典制》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意思是说,官员上朝必须要事先以香熏衣并佩香。蔡质的《汉宫仪》中还有关于尚书郎熏衣的定制。汉代宫中设有专门用于香熏衣被的曝衣楼。一首描写宫女通宵紧张地熏衣的宫词写道 :“西风太液月如钩

大众商务杂志

,不住添香折翠裘。烧尽两行红蜡烛,一宵人在曝衣楼。”《汉宫仪》中还有“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的记载,说的是官员向皇帝奏事时,要口含“鸡舌香”以香口,以至于后来“含鸡舌香”“含香”甚至成为在朝为官的代指。

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据记载,唐朝皇帝“官中每欲行幸,即先以龙脑、郁金藉地”,直到宣宗时,才取消了这种常规。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唐代不少诗文著作,对朝廷用香皆有所反映。不仅官员个人上朝需要熏衣、含香,宫殿、官署等办公场所,也常设香炉等四事

大众商务电话

。唐时官至中书舍人的贾至曾有《早朝大明宫》诗,描写朝堂设香炉熏香之事曰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剑珮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惹得杜甫、王维、岑参等人也都按捺不住,纷纷挥笔与之相和。其中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曰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 ,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王维则和之曰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珮声归到凤池头。”

人们通过曹雪芹的《红楼梦》,也可窥见清代用香之一斑。《红楼梦》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描述了贾妃元春返家省亲时的豪华场景,见大观园中“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䕫头,又有销金提炉 ,焚着御香 ……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 、绣帕、漱盂、拂尘等物……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 ,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当贾妃“进入行宫,但见庭燎烧空 ,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 ,屏列雉尾之扇”,馥馨的名香奇芳,把整个场面环境渲染到繁华奢丽之极致。另外,书中描写的日用的香囊、香串、香瓶、香珠、香鼎、熏炉等香品和用具,也都是古代用香的生动写照。

本文内容,均转载自《香学》一书。《香学》是由浙江华夏香学技艺研究院院长,传统和香制作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张于龙先生历时九年编著的一本学习中国香文化的专著,融香药香方、香品香具、制香用香及中国香文化史于一炉,集实用性,指导性,适用性于一体。是一本受用一生的书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