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图二十四节气大暑清热解暑三
2024-04-28 来源:罗兰资讯
“斗指未为大暑
,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是夏天最后的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公历7月22日至24日,即农历的六月下旬。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
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时节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故《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别
。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发病急, 病情重者,为“中暑”。夏应心,大暑时节,湿闷的天气容易使人烦躁、郁闷,再加上生活上不顺心的事情、工作学习上的压力,若是不能很好的宣泄出来,这股憋闷之气,很容易郁久化热,而在这个节气,首先伤的就是心。心火旺,很容易出现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口舌生疮、溃烂疼痛等表现。
大暑养生原则❖清热解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状。
要化解这些症状,最好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的睡眠;讲究饮食卫生,正确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暑湿的侵袭,可以多吃一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最好的方法是以这些食材熬粥或煮汤。
在大暑节气,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这些食材都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帮助市民安度盛夏。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
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
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另一个方面,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
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大暑是全年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是治疗“冬病”的最佳时间。
❖祛湿
湿是人体代谢的产物,这个代谢产物在正常的途径之下,可以祛除身体之外,比如通过出汗、二便、呼吸就可排出代谢产物。但是如果心阳的搏动功能,脾的转运能力减弱,则不足以通过自身代谢出去,此时就需要外界的辅助。而外界的药物、锻炼的方法、穴位刺激要想发挥良好的祛湿作用,还是要依赖身体本身的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自身的祛湿能力是100%的话,自身能力减弱10%,则通过外界辅助填补这10%;减弱90%,则外界辅助需要做90%,此时需要多大的药物力量才能填补这90%?因此更关键的是调动自身的能力。大暑时节正值长夏,需要我们调动自身的调解能力,顺应自然。
从年初到年尾,跟随二十四个节气的轮转,程凯老师帮您规划了一整年的养生计划,实时为您及您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课程详情,欢迎联系我们~
更多节气内容:跟随程凯老师学习小暑经络养生妙招
这些夏至养生原则很实用
芒种养生:祛湿先行,不仅要护脾,更要益心
小满养生防病关键一招:勤耕“中丹田”
立夏养生,养心是关键,程凯老师教你巧用经络养心
谷雨将至,经络养生 柔肝、健脾、祛湿是关键
感谢您的关注!您还想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欢迎在下方留言,或给我私信。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