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对孩子有害吗颠覆你的育儿观原生家庭
2024-05-14 来源:罗兰资讯
“原生家庭”决定论,到底决定了谁的人生因果?近年来,“原生家庭”,这个原本只在心理学,确切来说是心理咨询领域使用的词,正在以几乎势不可挡的速度占领人们的日常领域,从茶余饭后的聊天到娱乐八卦作者笔端。在一些咨询师和大众媒体的舆论中,逐渐被推上神坛。
满心焦虑的新一代,以原生家庭相关文章为指导,谨小慎微地防止造成“新悲剧”;精神痛苦的人们以埋怨过去来稀释当下的痛苦;而对一些媒体甚至个人来说,原生家庭是洗刷丑态的好道具。只要用上它,根据捕风捉影的信息议论他人人生时的姿态,立刻就稍微好看了几分。“这个人原生家庭有问题,导致ta长大后如何如何”的说法。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指个体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包括主要养育人(不一定是亲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个体最初所在的社会单位,通常是亲生或养父母家庭。在这些远超必要的使用中,它作为专业词汇所应有的谨慎、使用限制和尚待完善逐渐消失,演化为一个和星座、血型性质相近的标签用词。滥用几乎无可避免。
于2008年创建的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在其后不久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争议的同时,也给当时的大众思想带来了“父母是可批评甚至否定”的新观点。以批判和否定父母为起点,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汶川地震后心理健康受到重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快速走入公众视野,人们已经开始萌芽并试图从家本位中割裂出来的独立意识,在众多新词汇中逐渐被“原生家庭”吸引了注意力。
很快,有关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人的个性、人格、行为模式甚至人生的文章逐渐增多,甚至细化到什么类型的母亲和什么类型的父亲会出现什么类型的孩子——仿佛人生可以被写成一套套天衣无缝的游戏程序,只要依据攻略行事,就能顺利打出happy ending。
颠覆你的育儿观: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只有10%?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从业者兼咨询师,我见过很多活生生的案例,并和来访者们一一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我想说:在寻根溯源的过程中谈论原生家庭,推演成长历程的确有必要,但无限妖魔化原生家庭的决定作用,把万事轻松归因在原生家庭身上,大可不必,或者说,万万不可。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并非在一个真空的、只有父母的密闭容器中,任何一个成熟人格的形成,内外因皆有,过程复杂。
《教养的迷思》作者Judith Harris就曾发表一系列文字,反思过去研究对“家庭教养”影响的过度强调。她综合分析大量发展研究,发现家庭教养对儿童成人后人格直接影响比例,不足10%。Harris认为,家庭教养的作用在个体进入儿童时期后,其对个体的影响就会逐渐被同辈群体等来自家庭之外的因素所超越,而在家庭作为个体经验唯一来源的婴儿时期,教养的影响也并非孤立的。
这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也并非一堆孤立的父母,他们也收到所处社会背景、社区环境影响。Harris对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你的教养模式被你父母的教养模式所塑造这个说法站不住脚,教养方式更多受到同时期父母所在社群风格的横向影响,而并非我们常常过度强调的纵向代际影响。
更何况,还有基因这一来自先天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发展心理学近代以来认为“先天”和“后天”对人的塑造大约是一半一半,而两者又互相作用。近年来基因研究的成果也在不断提醒着我们,教养所不能影响和决定的部分,比我们想象得要多得多。尽管一些研究发现早期经历(包括但不限于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对大脑功能有塑造作用,但亦有研究发现,经历对大脑甚至基因的塑造是持续进行的。而原生家庭相关流行文章中,许多号称影响终身的早期经历和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无法得到科学证明。最常在这类文章提到的儿童依恋模式,至今没有证据发现它和成人依恋模式有对应关系。
当然,为原生家庭在教育归因中“减负”并不是为了否定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而是提醒家长们,关注孩子成长的“均好性”。
关于成长:如果你没看懂这部电影,恭喜你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有一部被禁五年终上映,并一举夺得柏林电影节奖项、豆瓣评分8.4的电影,《狗十三》。原名《狗13》,这样说来,影片的用意似乎已经十分明显,讽刺深藏不漏,从片名就透出一股狠劲。这个初看让人一头雾水的片名,实则体现了创作者斩钉截铁的态度———当青春遭到践踏,剩下的就只有一句脏话而已。
有网友说:“如果看《狗十三》的时候你没哭,那恭喜你——你拥有一个阳光幸福的成长期。”
《狗十三》中的狗指爱因斯坦,而十三指的是十三岁的李玩,李玩因为父母离异,个性偏执顽固,她经常会思考一些很奇怪的问题,比如世界上或许会存在一个平行宇宙,这样不幸福的自己在另一个宇宙里会获得幸福。
《狗十三》这部电影早在2013年就完工,但由于题材问题一直没能在国内上映,一拖再拖直到2018年末。电影的主演虽然不是大阵容,和《烈日灼心》的邓超、段奕宏、郭涛肯定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每位演员的表演都恰到好处。张雪迎作为童星出道,对表演的拿捏有一定的尺度,从出道以来她就参演了《美人心计》《美人无泪》等作品,所以让她去出演这个十岁的小女孩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在同龄的演员中对演戏已经很熟悉了。
电影的故事围绕一个13岁少女李玩的心路历程展开,李玩的爸爸有了新的老婆,还有了新的儿子,为了不让李玩伤心,他特意买来一条狗讨好女儿,李玩给狗起名爱因斯坦,他们度过了一段很幸福的时光。但是因为爷爷的粗心,狗丢了。大人们没有直接去找,只是回来告诉李玩一声,李玩愤怒不已,撕心裂肺在小区里找狗,爸爸看到后觉得她不懂事,于是直接暴打一顿。
被打后的李玩果然变乖了,大人们找来假狗糊弄她,李玩起初还会反抗,但到最后,她已经学会了接受事实,也学会了说谎,影片里有一句话被多次提及,“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就这样,李玩最后成为了一个好学生,乖大人。很多观众看完这部影片后纷纷想到了自己不愉快的童年,小时候,每当自己不懂事的时候,大人们一般都是通过粗暴的打一顿让孩子变乖,长辈们始终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的确变乖了,可是,他们却不再是孩子了。
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影片揭露父权思维下的家庭教育模式,批判中国式家长习惯将孩子雕刻成为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圆滑、世故和成熟的定义
和谐的“夫妻关系”,原生家庭的“定海神针”我们见过太多问题家庭的核心错误的放在了“小太阳”身上,全家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因为彼此的教育理念、优先顺序不同也造成了极大的冲突。
而家庭中真正应该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对此,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这一生,不免太多遗憾。
也许我们无力改变上一代,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影响下一代可以看清,可以选择尽量不受影响。也许当我们真正能够认清这些事情时,我们就真的能为自己而活。甚至在今后子女的教育中,我们也能够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个更幸福的家庭。愿你从现在开始,从那些看似琐碎的时刻开始,活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