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主任说养生惊蛰养生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化浊

2024-04-28 来源:罗兰资讯

名医小传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

生于1950年,张家口蔚县人,教授

大众标准化杂志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医浊毒论创始人,全国劳动模范、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首届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老科协”)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中华建设期刊

,河北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顾问,河北省科协会士,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

李佃贵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尤其擅长脾胃病的治疗,首创“中医浊毒理论”,指导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指导、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主编各类院校教材10余部,学术专著40余部,获批专利多项、各类科技进步奖30余项。

惊蛰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响,万物长”,这意味着进入仲春时节,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新生的花草开始萌芽,部分地区的人们开始春耕。

李佃贵教授认为,惊蛰时节的养生离不开养肝、护肝。

惊蛰时节人体内的肝胆经脉旺盛活跃,应好好调养肝脏

科教导刊杂志

,增强免疫力,不仅要在饮食、生活上节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并预防外部环境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另外,病毒、细菌是惊蛰节气重要的致病因素,潜伏了一个冬天的病毒和细菌开始活跃起来,这时人们应该注意自身的保养。

因此,想要不生病,保持健康的身体,惊蛰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且传染率极高,其属于中医天行时疫范畴,又称时行、瘟疫、疫疠。疫,是感受疫疠之气引起的流行性急性传染病。李佃贵教授深入临床,总结了“防疫九字”,即静心气、提正气、抗浊气。

饮食篇惊蛰是阳气上升的时节,在中医五行中,春天是生长、升发的时节,树木生长,春草萌芽,肝气旺盛、升发,是护肝的最佳时节。

《难经》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脾。”

春天时节顺应肝之性,且助益脾之气、五脏之平和。

肝气旺盛会影响脾,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此时饮食要荤素搭配,以保证营养的全面和均衡;按时就餐,吃饭以八九成饱为宜,过则伤脾胃,消化功能差者应少食多餐,以保证营养的摄入。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故饮食上最好以清淡为主,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少吃油炸、容易上火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山药、萝卜、苦瓜、木耳、梨等。

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此时正值仲春,肝气正旺,易伤脾,故惊蛰时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

另外,春季人体需要疏肝、理气、排毒,疏通已经造成的阻塞,让肝气得以升发,并把冬天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宣泄出去。

如果过于补肝又恐肝火过旺,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因此春季宜适当补肝、养肝、护肝,如饮菊花茶,以白菊花为佳。泡冲白菊花茶,可以起到平肝阳、清肝热的作用。

情志篇春天万物生发时,人的情志处于开放宣达、生发疏泄状态,情绪易变,容易发生肝火偏盛,尤其是老年人,易发怒,出现眩晕、中风等疾病。

年轻人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而引动体内热气,如果此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则易出现痤疮、怕热出汗等症状。因此,惊蛰时要重视情志养生,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还要特别注重养肝,避免“怒伤肝”,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养肝血。

有脂肪肝、肝功能异常人群或慢性肝病患者,此时情绪波动更加容易导致症状加重,因而肝病患者在惊蛰时节更应该注意调养。

《黄帝内经》曰:“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这些讲的就是因情志失调而发病的情况。当着急、情绪不好时,尽量找人诉说,或找一种可以发泄心中郁闷的方式来疏泄情绪,不要憋在心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中医学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也就是说精神的影响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运动篇在春暖花开之际,我们应走出家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

春季万物复苏,宜早睡早起,散步缓行,从而有助于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同时,体育锻炼不宜大幅度运动,以调养肝、脾、肾为主,可以适当艾灸以调理肝郁气滞、肝火旺盛之证,取穴可选肝俞、太冲、气海、中脘、足三里、涌泉等。

李佃贵教授认为,在传染病多发的时节,我们应适当多运动,尽量少走动。但要注意避免高强度、激烈的运动,运动方式宜舒缓,以拉伸练习为主,运动后以舒适为度。如做一些四肢的拉伸练习,或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适当锻炼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起居篇春季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容易晚起床,这就是所谓的“春困”。其实,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此时保持足够的睡眠很重要,良好的睡眠是人体自我修复、提高免疫力的最好方式。

李佃贵教授认为,

正常成年人应该保持每天7.5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春天是养肝血最好的时节,每天中午可适当睡眠15~20分钟;

晚上睡前可适当活动一下身体,有利于身体的舒展和放松;

睡前洗脸、洗脚时,可按摩面部和脚心,促进血气运行,有助于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的疲劳。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李佃贵教授对于日常生活抗浊气提出“一戴一勤三畅通”。

“一戴”是指戴口罩,戴口罩是普通人群防护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勤”是指勤洗手,洗手能有效消除可见污染物、细菌、病毒等,从而有效预防疾病,切断传播途径。在餐前、餐后、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废物、动物后,双手被污染后,外出回家后都要记得洗手。

“三畅通”,一是指居室要通风,应在外界环境人少的时候,每天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

二是指二便要畅通

商展经济官网

,中医学认为二便是排出体内浊毒的主要途径,因此要保证二便的通畅;

三是指信息要畅通,应从官方网站获取最新的疫情防控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惊蛰节气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冷空气仍较强,气候变化快,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较大,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

所谓“春捂”是指春季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在天气回暖时,要适当减少衣被,天气转寒时则要适当增加衣被,不要怕麻烦。

另外,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各种动物开始活动,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因此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普酱紫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