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胶质瘤长在功能区怎么办 如何切除胶质瘤
2023-09-06 来源:罗兰资讯
星形胶质瘤长在功能区怎么办 如何切除胶质瘤
一、面临功能区胶质瘤是切除还是观察
星形细胞的肿瘤在病理上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大类。局限性者边界清楚,含水量高。弥漫性者常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星形细胞肿瘤发生于星形细胞,组织学类型可分为纤维细胞型、原浆细胞型及胖细胞型。纤维细胞型是最常见的组织类型,在细胞浆内含有丰富的胶状纤维及很少量的毛细血管。原浆型没有或有很少的纤维,但胞浆丰富。胖细胞型主要是胞浆丰富,圆形细胞伴有核偏心及大量迂曲的血管,这些侵袭性生长的肿瘤,开始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早期趋向粘液性改变,继而形成单个大囊或无数小囊。
一般认为如果有症状就应该切除(比如癫痫、肢体语言功能障碍)。
无症状的话,很多医生认为不该切除,但如果不切除,可能肿瘤生长后会失去治疗机会。那么如何判断,就需要了解患者的低级别胶质瘤自然史。从胶质瘤的自然史就可以得出我们对胶质瘤应该慎重评估。
但功能区胶质瘤还有几个特点:
1、生长速度:肿瘤直径平均每年增长4mm;
2、侵袭性:沿着病变半球白质纤维束侵润;
3、恶性转化:平均7-8年会转化为高级别胶质瘤,星形细胞瘤50%在五年内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低级别功能区胶质瘤平均7-8年会转化为高级别胶质瘤。
二、如何切除胶质瘤
NCCN指南要求颅内胶质瘤应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尽可能大范围切除。切除的少的话,预后不好。低级别胶质瘤的(以FLAIR病灶边界为准)切除越彻底,复发率越低。5年复发率:切除距FLAIR病灶边界小于1CM者26%;1-2CM者68%,大于2CM者89%。
胶质瘤治疗上的最大范围切除,在功能区胶质瘤是否适合?是活检+放化疗好,还是手术好?国外一直有争论,现在也一直没有结论。目前有研究数据显示,术后3月神经功能障碍上,手术是23%,活检放化疗则高达94%;在总生存期上,手术是12.2个月,活检放化疗则只有3.5个月。因此对此类病变,如果想提高生存率,第一步还应是手术大范围切除。如果安全地切除肿瘤,确定切除边界就成为重要的问题。
三、如何判断胶质瘤的边界
1、显微镜下:完全依赖术者经验。手术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
2、神经*:术中因漂移导致应用受限。漂移成为限制*应用最大的瓶颈。
3、术中B超:方便,分辨率低,但实时影像不受漂移影响。结合术中B超和术前MR图像成为一种新的探索。
4、术中核磁:分辨率高,昂贵,耗时多。昂贵,耗时多,成为一个高门槛,限制其应用,人们一直在探讨如何降低其门槛,让其应用更广泛。
5、电生理监测:功能区的金标准,功能边界,术中皮层脑电、刺激可以使得手术切除到功能区的边缘。术中可以用可逆性毁损技术来定位脑皮层功能,但电生理受多种因素干扰、同时监测电极的有限性与专有目的性,也限制其广泛应用。
6、荧光示踪技术:最大缺点,低级别胶质瘤等示踪剂亲和性差,打进去的造影剂,肿瘤吸附多,放出光线而识别。目前理想的荧光标志物,应同时具有特异性高而使用便利的特点,而当前还需要再寻找。
7、唤醒手术:唤醒手术才是真正的功能定位金标准。但术者强大的心理能力(清醒状态下在头颅开放条件下按指令高级完成任务,如唱歌、拉提琴)、高超麻醉技巧,团队的配合成为限制其应用的门槛。
四、星形胶质细胞瘤治疗
(一)手术治疗是首选手段,肿瘤彻底切除与否与病人预后直接相关。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有利于肿瘤的切除并可保护脑重要结构,目前已成为胶质瘤手术的常规手段。此外,神经外科手术方面的新技术近年来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对进一步提高胶质瘤手术治疗效果起重要作用。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术者判断手术涉及的部分与肿瘤的关系准确切除肿瘤。
(二)放疗是主要辅助治疗
由于手术无法彻底切除向周围侵袭生长的瘤细胞,所以即使在肉眼或显微镜下“全切术”的恶性脑胶质瘤,手术后都必须辅以放疗。然而,放疗的临床效果也还不尽人意,其原因除了受放射剂量的限制外,部分肿瘤细胞对放疗有抗拒性。
(三)化疗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手术或(和)放疗使部分脑胶质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大多数肿瘤还难免复发。化疗对进一步杀灭残留肿瘤细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脑胶质瘤化疗的方案很多,但主要用药还是以亚硝脉类为主体的单一或联合用药。与放疗相比,化疗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还不理想,在增加病人生存时间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如放疗显著。
(四)新辅助疗法为治疗提供新希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生物学、肿瘤免疫学和医学生物工程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新型疗法,已逐渐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种模式,然而,这些新的疗法还在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尚不能作为胶质瘤的常规治疗手段。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治疗、诱导分化、基因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