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蚕宝宝好养不好养怎么办养蚕记二
2025-01-06 来源:罗兰资讯
去年春天,和邻居一位好友闲聊时,她说她孩子学校门口有卖蚕的,她买了些在家里养。我听了心里一动,就想起了前一年那只可怜的蚕,马上决定也买一些来养,也好和女儿一起观察一下蚕的成长过程。
两天后,好友把蚕送来了。十只蚕和一些桑叶,装在一个透明的小塑料袋里。还没接过来我就又被吓了一跳!还以为可以从很小养起,没想到这蚕已经长到一寸多长了。我壮着胆子接过来,把它们连同叶子轻轻倒入准备好的纸盒里。女儿倒一点也不怕,乐颠儿颠儿跑过来看蚕儿吃桑叶,说:“哇,这蚕怎么有白的,还有黑的啊。它们一会儿就把叶子吃了一个洞,真好玩!”
以后每天下午回到家,我不再忙着进厨房做饭,女儿也不赶着写作业,两人一进门就蹲下来,头顶着头看蚕儿吃桑叶,一看就好半天。我渐渐不害怕了,反倒觉得蚕儿挺可爱。蚕吃桑叶的样子也很有趣,如果不说话,静静地听,能听到象下小雨一样的“沙沙”声,美妙极了。
蚕儿大了,吃的桑叶也多。买回来时带的桑叶很快就没了。我才四处打听,得知单位的计量科楼后的小树林里有棵不大的桑树。有桑不怕林子深,虽然这里偏僻,从树下的脚印即看得出,也有其他喂蚕的人常来光顾。我隔几天就去采一点桑叶回来放在冰箱里。喂之前总是提前拿出来晾一会,然后用软纸擦去叶片上的尘土,再放入盒子让蚕儿吃。
那段日子我常常看蚕吃桑叶太专注出神,而忘了手中要做的事务。有时感到累了,心情烦闷了,就看看蚕,会觉得平复好多,成了我一种奇妙的放松方式。
没过多久,桑树上的叶子就快要被摘光了,我开始发愁蚕儿没了口粮该怎么办时,就发现有两只蚕不再埋着头吃了,上半身竖了起来,头仰着左右摆动。我觉得很纳闷,凑近了仔细一瞧,不禁惊叫起来,“呀,它开始吐丝了!”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蚕吐丝的过程,感到非常新奇。它懂得自己找一个角落,先斜着拉一些丝线,就像蜘蛛结网一样。等这些丝线足以支撑它的身体时,蚕便开始把身体蜷缩起来在身体外围吐丝,慢慢把自己包裹起来。一开始因为丝还比较稀疏能看到蚕在里面头部不断扭动的吐丝过程。慢慢地丝越来越厚,就看不到蚕的身影了。这个过程大概要二十个小时左右。
很快,这些蚕陆续结好了茧,或黄或白,形状和大小都很像带壳的花生。一切都似乎回归了静默,我无法探知蚕茧里面的情景,它们把自己囚禁在这个黑暗而安全的小房子里孕育身体的变化。蚕是怎样变成蛹又化为蛾的,就无从得知了。
大约十天左右,一只只乳白色的蛾子拱破蚕茧出来了,它们的身体看起来短了很多,头小小圆圆的,生出了一对触角,三对足,和两对翅膀。但它们的翅膀似乎不能飞,只是慢慢爬动着寻找配偶。雌雄交尾数小时后,雌蛾就开始产卵。刚产出的卵是淡黄色的,大小和颜色就像小米粒一样。卵的颜色一天一变,由黄变红再到褐色。蚕蛾完成繁殖后代的过程后,就慢慢死去了。
蚕的生命过程如此短促,却完成了一系列惊人的变化。这给了我很多感慨,回味和思考。尤其是成熟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让我很是刮目相看。这无疑是一项精密而复杂的工程,蚕儿没有见过妈妈,没有谁为它们面授机宜。一切都只靠本能,却能无师自通,作品完成得如此漂亮,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由此使我想到,低级动物看来生命短暂,却有很多了不起的能力,是人类所不具备的。
小时候学《小蝌蚪找妈妈》,虽然那是人们为了讲述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而编造出的童话,当时却让我幼小的心灵很受伤,觉得小蝌蚪真可怜。它们的妈妈为什么生下他们就不管了,自己到处玩耍觅食,小蝌蚪连妈妈长什么模样也不知道,要自己费尽周折才找到。再长大一些,看《动物世界》,知道小马小鹿是刚出生就能站能走的。一开始会有些艰难,但它们都会凭自己的努力,挣扎着站起来,并在几分钟内学会走路甚至奔跑,有了这些本能,才能最大限度逃脱虎豹等猛兽的追捕。
与动物相比,人之初需要父母呵护的过程就太长了。幼儿一岁会走,两岁才牙牙学语,吃饭穿衣等等,都要父母付出很多精力,照料好几年的时间,更别说成人以后的生存,立事了。人作为高级动物,生存的内容更为复杂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同时我也在想,我们给予孩子的呵护是不是太多了?每每在电视上看动物界的亲情故事都让我眼眶潮湿。母亲只用眼神来鼓励,看着孩子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跌倒,再一次次爬起,从头再来,直到成功。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不是也应该更多的回归自然?让孩子自己去搏击风浪,自己为成长中的失败和错误买单,从而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成熟起来呢?
话说得有点远了。望着这些小米粒一样不计其数的蚕卵,我在想,小蝌蚪虽然在成长中未受庇护,毕竟还找到了妈妈;小马小鹿虽然从一出生就要练就生存的本领来自我保护,但它们也享受过母亲的舔犊之情;唯有这弱小的蚕,在短短一个春天完成生命的轮回,蚕蛾的卵要越年才出世,蚕世世代代就是和它们的上辈与下辈隔着一年的时光而从未相见。想到这里,怎能不对蚕生出无限怜爱与想要呵护的强烈愿望?我小心地把蚕卵装好,收起时,轻轻对它们说:蚕宝宝啊,我们明天春天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