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杀了曹操的长子和爱将怎么还能受到重用
2024-02-21 来源:罗兰资讯
张绣杀了曹操的长子和爱将,怎么还能受到重用?
魏武帝曹操外宽内忌、睚眦必报,但凡是得罪过他的人鲜有能善终者,就连头号大谋士荀彧也因为反对他称魏公,而落得被逼自杀的结局。但凡事都有例外,军阀张绣曾经背叛曹操,并杀死他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但在第二度投降后,非但没有被杀,反而还深受重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01 叛曹
张绣是汉末凉州武威郡祖厉县人,年轻时在本县担任小吏,以意气雄豪、胆量过人著称。凉州军阀董卓军入洛时,张绣投军报效,并在叔父张济的麾下任职,以军功升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董卓被杀后,部将李傕、郭汜控制朝政,张济因与他们关系不和,于是率众攻略荆州,结果在进攻穰城时被流箭射死,时在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
但令人倍感意外的是,虽然身为曹操的仇人,但张绣非但没有被杀,反而受到重用,实在是反常。其实,曹操何尝不想对张绣食肉寝皮,但政治考量最终还是压倒私人恩怨,迫使他不得不宽恕仇敌。毕竟,当时跟曹操作对的军阀为数甚多,加之朝堂上还有一大帮政敌,唯有做戏给天下人看,表明自己是个公而忘私、不念旧恶之人,才能收买人心、消灭群雄、稳定局势。
03 身后事
关于张绣的结局,史书的记载出入很大。按照正史《三国志》的说法,张绣在跟随曹操北征乌桓时,因为罹患重病死在途中,时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但是,依据曹魏郎中鱼豢私撰的《魏略》记载,张绣是因为受到曹丕的言语威胁,心中恐惧至极而自杀(“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虽然《魏略》的记载比较翔实,但真实性却值得可疑。因为,曹丕此时尚在许昌,并未跟随其父北征乌桓。与此同时,曹丕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才升任五官中郎将(相当于副丞相),比张绣去世整整晚了4年。更何况,曹操正是用人之际,曹丕断不敢逼死父亲器重的将领,因此张绣忧惧自杀说很可能是鱼豢的捏造,可信度极低。
不管是病死还是被逼自杀,张绣的身后事无疑相当风光,曹操不仅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为他上谥号为定(注:按照谥法,“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属于美谥),并且允许其子张泉承袭侯爵。张泉在曹操的提拔下,最终官至长乐卫尉,掌领卫士、守卫宫殿门户,虽然职位不高但权力却很大。
曹操虽然厚待张绣父子,但内心深处肯定恨不得把将他们千刀万剐,而这个心愿最终由曹丕来替他完成。就在曹操病死的前一年(219年),张绣离奇地卷入“魏讽谋反”案,因此被魏王世子曹丕逮捕并处死。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曹操授意曹丕这样做,但这种结果应当令他相当满意。毕竟,张绣杀死曹操的爱子曹昂,如今由其子张泉来抵命,也算是一种不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