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美图

育儿空白书本模板联结在一起年妈年爸好书推

2024-05-14 来源:罗兰资讯

差点儿被这本书的“标题党”吓到而错过了一本好书。

经过了《断舍离》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经过《生命的重建》经历精神上的断舍离,经过《慢食生活》探讨食物中的取舍与判断,现在希望:

通过《简单父母经》帮大家找到养育和教育上的断舍离的感觉。

关于养育和教育,我们已经不是资源信息太少,而是在太多的资源轰炸下,很难选择判断和取舍自己真正需要的。多不代表好,好不代表需要,都很好不代表都要拥有。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一起讨论养育和教育上的断舍离!

内容简介

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之所以盲目追求速度,是因为我们被焦虑所包围。每天生活在无休止的担心和操心当中,为了避免各种危险和问题,我们只好全力奔跑。

于是,我们用同样的焦虑感来做父母,到处捕捉各种所谓的“充实才艺的机会”,还要时刻警惕隐藏的细菌或危机,同时还要尽力给孩子一切“最好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这本书不是要谈什么隐藏的危机,或者迅速补救方案,或是如何把握什么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是要讲,一个永久性的解决方案。一件父母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尊重孩子的童年!

本书有专家依据现实案例和生活撰写,立意角度非常好:倡导轻轻松松当父母,简简单单过日子。是一本立意新颖的育儿书,恰好符合现代社会育儿焦虑盛行的大背景。能够给很多新手父母带去心理上的安慰,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书是美国亚马逊畅销书,全五星评价。

作者简介

教育硕士金·约翰·培恩是美国60多所公私立学校的咨询师、训练师。做过近30年的学校咨询导师、成人教育师、咨询员和教育家。超过15年的私人家庭咨询治疗师。他也是国际教师、父母、治疗师会议的主讲人。他在全世界举办研讨班与训练营。他的角色是帮助孩子、青少年和家庭,探究孩子与兄弟姐妹、同学之间的社交困境,孩子在家中、学校中的注意力与行为的问题,还有情绪问题——如反抗、好斗、上瘾、自卑等问题。

他是华盛顿特区童年联盟的伙伴。曾给南非、匈牙利、以色列、俄罗斯、瑞士、爱尔兰、加拿大、澳洲、英国的教育协会当过顾问。

培恩参与很多在北美与英国的华德福教育推广。他目前是安蒂奥克大学的华德福共同合作咨询专案的指导员,也是探究不用西药治疗孩子注意力失调问题的研究专案指导员之一。

他的社交包容法是一个了解、打破孩子在学校中被嘲笑和被欺负状态的方法,已经在数以百计的学校中实施。澳洲出生的他,和太太与两个孩子住在纽约州。

以下精选家长朋友们在读书会上分享的读后感:

如果不是读书会要讨论的书,恐怕会因为书名和封面错过这本实用的好书。翻开简介,就看到几个粗体字:太多物质、太多选择、太多资讯、太过迅速;越多物质、越多选择,孩子就越容易有问题;不要“过度”做父母。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而我们从来没有把这当成问题,或者说我们已经习惯。

简化,是这本书的主题。

经过简化,我们才能保护孩子们童年时期所必需的、缓慢的成长环境,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很好的“发现自己”。

给孩子太多的东西,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时间和深入探索周围世界的动力。

简化玩具

10种必须扔掉的玩具清单:

1.坏了的玩具

2.不利于儿童成长发展的玩具(某个特定角色或仅属于某个年龄段的玩具);

3.观念上“固定”的玩具;

4.“太固定”“太易坏”的玩具;

5.高刺激型的玩具(声光电玩具);

6.令人不安或者具有攻击性的玩具;

7.那些宣称对孩子潜能发展有促进功能的玩具;

8.在孩子纠缠之下买的玩具;

9.鼓励暴力倾向的玩具;

10.会越变越多的玩具。

简化家庭生活的节奏

如果一直在赶时间,一直在改变,孩子的大脑会始终处在应对改变的高压状态,这对小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暂停时刻”,也就是活动和活动之间,什么事儿也不干的空白时间,往往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好机会。当孩子安安静静的待在那里时,他就会无意识的对你敞开心扉。

这些“暂停时刻”,或许就是我曾经认为的无聊时刻,想来在以后的生活中,应该多为盒子创造出一些暂停时刻。

现在还好,当盒子上幼儿园、小学之后,必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我的焦虑为她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各种活动,如果不得不安排时,一定要尽力提供“暂停时刻”,让她的精神能够放松下来。

少说一些

1.少说成人的话题。不论孩子的好奇心或者问题是什么,他们都需要“边界”,这样他们才会感到安全、自在。

2.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有着值得憧憬的未来。

这段我有些困惑,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那安全教育呢?诚然家长应该时刻保持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但在现在这种社会情况下,也需要教他们要对陌生人的搭讪和引诱进行警惕,如果他们问起为什么?如何回答?不是跟美好世界相矛盾嘛……记下来,读书会的时候跟大家讨论!

最好的过滤器是:是事实吗,够善良吗,必须要说吗?所谓必须,不是说我们讲的每件事都得有指导性,或者有伟大的教育意义和启发性;只是说要比寂静重要。

减少情绪监控

不要跟9岁或不满9岁的孩子过多的探讨他们的感受。

很多父母会一天内多次测量孩子的“情绪温度” 。我们监控他们的感受,不断地要求他们描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期待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复杂的认知,能够发现并有办法用语言表达这种认知。这种情绪监控会将孩子推向早熟。

不满9岁的孩子有情感,但是大部分情形下是无意识、无分别的。遇到任何冲突或不安,你问他们,多数孩子会诚实地说“不好”。如果你认为他们隐藏了细微的感受而一再追问,除了让孩子紧张之外,并不能解决问题。小孩子有情感,但他们得慢慢才会感觉到。

看到这段,我特别特别困惑,记得看《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那本书中,介绍的方法就是教孩子识别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寻求问题的解决,我也一直是这么处理盒子和其他小盆友的冲突的。

跟读书会的妈妈交流,再加上打字的过程中仔细推敲,“过多”“不断”让我明白,可以就事情了解盒子的感受,如果她说“不高兴”,就到此为止,没必要再继续对“不高兴”进行分析,看属于伤心难过还是生气等等。不过多的追问她的感受是什么,也不给她的感受下定义,给她时间自己去体会和消化。

情商买不到也急不来,它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看完了,就像看其他华德福的书一样,给我的反省和困惑并存。这本书提出的简化我很认同,回到北京对盒子的玩具、书、衣服进行整理,注意给她留出暂停时刻。

这本书给我触动最深的是:

全家共同吃晚餐。

所谓共同吃晚餐,包括从准备到吃饭到清理,连贯地参与,加强家庭氛围,孩子从参与中找到乐趣。

我家一直有住家阿姨,读此书之前我已经意识到阿姨的问题,虽然阿姨解决了家务的难题,但是作为六岁半的孩子,周围的人就是他的榜样。父母从不劳动,阿姨对我们的要求打折扣和辩解,对孩子都是不好的示范,而且有一个家庭成员之外的人一起吃晚饭,话题就不那么畅所欲言。孩子慢慢长大,家务不那么繁重,而我最近的工作又很轻松,其实已经不需要住家阿姨帮助我们了。但是我不能下决心,担心各种没有阿姨的无法应付的情况。

书中强调家庭节奏,对我们家—父母双职工,儿子已上学,温馨的晚餐再过渡到餐后的休闲是每天最重要的相处时光,反观我的生活,读了本书更促成我的想法,辞掉阿姨,一切我们自己来,虽然多了一些家务,但是全家人一起做家务,一起准备晚饭也是幸福的一部分。我希望儿子以后的记忆里是妈妈的味道,而不是阿姨的味道。

关于简化孩子的物质环境

太多物质意味着太多的选择,这种过多的选择就像积食一样正在侵犯着孩子童年的尊严和权利。童年有它自己的神秘过程,有它自己的独特步调。当我们给予孩子过多的时候却在剥夺他们成长需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无法获得“幸福感和韧性”!

太多的活动可能会限制孩子激发自身兴趣和自我指导的能力。最近有两次和朋友关于教育的争论,最后不了了却让我心生疑虑。一次是关于朋友给孩子报太多早教课程的事,一件是关于朋友给孩子买太多乐高的事。我认为这两种都是对孩子生活的过度安排,埋下的种子可能就是“上瘾的行为”,这是“一种不断增加、不得不做的趋向。为了避免痛苦或无聊,用外来的刺激替代内心的成长”,导致他们对外来刺激的喜好和依赖远远超过情感的体验与内心活动。

在书里面讲到了睡前故事这件事,

以前我也经常听到家长和我说为什么孩子一直喜欢听一个故事,听了很多遍了还是要不停的去讲,我也没有给予很好的答案,可在这个书里我找到最合理的解释。孩子喜欢在重复的故事中去体会自己的能力,去检验自己的可行部分,也会给孩子很大的肯定和放松。

书中这样说:如果你想要孩子聪明,读童话故事给他们听。如果你要他们更聪明,读更多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听。孩子上小学以来,我懒了不少,读故事这个事已经停有一段时间了,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决定还是要把故事捡起来,不论自己有多累,或者多么不耐烦,还是要把故事捡起来的。这样会大大增加我和孩子的联结,是一种扩展自己力量的节奏。让孩子有了温暖感,让孩子可以对自己说心理话,让孩子的童年充满了丰富的故事。给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说到看电视的问题,我老公是个电视迷,特别爱看电视,有事没事得把电视打开,书中也说了,我们会经常把孩子交给电视这个保姆。

是的,我们从小是这样的,现在有些给孩子养成习惯了,虽然庆幸的是他在电视上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但看过此书以后还是坏处多的。

因为让孩子持续地曝光于高强度,不真实的动作中,就等于在训练大脑去接受并期待这种输入。那么和电视比较起来,我们真实的生活看起来很慢,孩子就会感觉无聊而不予关注。充满暴力的电脑游戏会让令人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感到麻木。在分享会上,我听到一个妈妈说过,给孩子看了一段时间的《熊出没》以后,孩子莫名的喜欢上了枪啊,一天会拿着东西比拼啊,我从来没有认真去想过这个问题,给自己的理由是工作太忙,爸爸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感觉。其实对小孩子的影响是潜移莫化的,要警惕了。还有一个电视是个不会说话的东西,没有人的思维,其实小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思维的训练。只有互动才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感受。所以写到这儿我就在想,我们家的电视是不是也要断了得了。呵呵。

关于读书,我们相信,书要自己读,同时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与同频的人交流。

美化生活

三角洲杂志

海外文摘版面费

交通科技与管理杂志官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