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艾灸养生馆地址官桥横街忆记
2024-04-28 来源:罗兰资讯
我对世界最早的认知是从南安官桥的横街开始,那时候我可能还不到五岁。
官桥不是我的家乡。父亲和母亲都是南安诗山人氏,父亲大学毕业留在省城工作,后调到泉州,而母亲参加工作先在县城一段时间,再被派到官桥任职
,我们就在官桥安家。在官桥,赵姓可能只有我们一家,是典型的外来户。诗山与官桥正好在南安的一北一南。诗山位于南安的最北,与永春为界;官桥在南安的次南,官桥再往南还有水头,过了水头就是厦门的地界。
横街是我们家在官桥的第一个住处,街道不长,大约三百多米
。街道两旁骑楼式的两层房子连成一片,间有几个小巷,通往其他地方。官桥是地名总称,分为官桥镇和官桥生产大队,同属官桥人民公社管辖。镇上大多居民户口,大队基本农村户口。横街属镇上,与官桥生产大队交界。我对中国的户口认识,就是居民有粮本,由国家定量供应粮食,而农村则要在完成国家粮食收购任务,余下的才是一家人的口粮。横街的房子都用于居住,仅有几户人家除了居住,还开有卖点糖果水果之类的小店面。我家租住的是横街街头的房子,整座房子住着四户人家,二十多号人挤在不大的空间里,房子拥挤不堪,冬冷夏热,但邻里之间互相关照,相处和睦。
最难熬的是夏天
,因为房子集中联排,居民密度大,屋里密不通风,闷热如蒸笼。室外也一样,艳阳灸热,微风不至,热浪袭人。夜晚稍好,太阳退去之后,大家在街道路面洒水降温,而后搬出竹椅竹席,围在一起纳凉聊天。横街每一位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讲故事,三国、聊斋,还有坊间传闻和民间传说,这些故事是我文学的启蒙。我第一次听鬼故事也是在这样的夏天夜晚。那个年代官桥没有电,家家户户用的煤油灯,煤油似乎也是定量供应,家家户户非必要尽量不点灯。夏天的夜晚,天还大亮就吃过晚饭,等白日的热气稍微消散,大家汇聚街上纳凉。一个无月的晚上,街上一片昏暗,不知道为何那往的故事内容大多与鬼相关。纳凉结束,我看着街上的昏暗和房屋里的漆黑,不禁毛骨悚然一派恐惧,连到屋后的茅房尿尿的勇气都没有,偷偷在屋外的水沟旁解决,然后壮着胆子快速穿过黑暗的过道回家。
在横街,我有一群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夏日里一起到溪里戏水捉小鱼,夜晚玩捉迷藏踢壳子,那个贫困时代所有小孩玩的游戏,我们都一起玩过。许多人与我还成为小学和中学的同班同学,至今仍保持着联系。
我在横街住了大约近十年,后来搬到另一个街区曾庄街住了不长的一段时间。再后来,母亲调到泉州工作与父亲团聚,我们全家人随母亲离开官桥。此后的两年,我在官桥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也离开了官桥。
在官桥生活了十多年,横街记载着我童年的快乐,留给我的印象始终未曾遗失。如果每个人的成长有一个原点,那么横街就是我成长的原点,它在我的生命中种下饱满的种子,成长为茂盛的乡愁,随着时间之露的浇灌而愈发清晰。
数年前,当地政府计划拆除具有百年历史的官桥老街区建设新城,其中包括横街老街。此举受到民间人士的强烈反对,新闻媒体也连连呼吁保护官桥老街区,为后人留下一段历史的脉络。计划后来搁浅,没拆也没有保护,任其风雨飘摇。去年底,利用应邀参加母校官桥小学和五星中学校庆的机会,我访问了记忆深处的街区。可惜的是,横街已经物是人非,疏于保护的老街许多房屋破败不堪,一片萧索。
这条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百年老街区,今后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它已成为我的精神故乡,永远在我的心底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