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中医养生的理论观念与原则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2024-04-28 来源:罗兰资讯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它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含义

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理论体系之中,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整体观念着眼于人体的整体功能及整体反应能力,并成为中医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核心。

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及生命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所构成的。形体结构上,人体由若干脏腑、组织器官所组成。这些脏腑器官在结构上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等的作用,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每一个脏腑器官都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理功能上,一方面各脏腑发挥着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脏腑功能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精、气、血、津液、神等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又依赖于脏腑功能活动而产生。形体结构和生命基本物质的统一,形神的统一,都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病理变化上,脏腑之间相互影响,任何局部的病变都可能引起全身的反应,整体功能的失调也可反映于局部。某一脏腑通过表里、五行生克、气血津液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

玩具世界

。诊断治疗上,当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有机地统一起来。由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影响,在诊断疾病时,就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并从脏腑之间、脏腑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入手,着眼于调节整体功能的失调,采取综合治疗,而不仅限于局部病变的处理。形体结构和生命基本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功能活动的统一性,这种不同功能活动的互根互用、相互协调关系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这种五脏一体观,充分反映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各种物质、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环境。因此,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的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故谓“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这种“天人一体观”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又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所以,人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息息相通,即“人与天地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世界家苑版面费

。人生活在自然界,应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的规律。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言“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了四季气候的更替变化使人表现出规律性生理适应过程,因此人体应随春夏秋冬的气候交变而出现相应的变化。如夏季汗多尿少,冬季汗少尿多等,就是人体生理活动适应自然气候自我调节的结果。同样,脉应四时而见春偏弦、夏偏洪、秋偏浮、冬偏沉等变化。天气的风雨阴晴对人的气血运行也会产生影响,如晴天,阳光明媚,气血运行舒畅,人会感到神清气爽;而阴雨天,乌云密布,气血运行迟缓,则使人感到倦怠郁闷。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了昼夜晨昏的变化对人体生理有不同影响,人体应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白天趋于体表,推动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黄河之声

,有利于人们劳作;夜晚多趋于里,机体功能活动相对迟缓,便于睡眠休息,这反映了人体阴阳与自然界阴阳之间存在着适应性的自我调节变化。此外,人体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也有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当人生病后,因晨起阳气生、中午阳气盛,人体内阳气与之相应,阳气渐生渐旺,阳气能胜邪,故白天病情较轻;午后阳气衰,夜晚阳气内藏,人身阳气亦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而傍晚加重。这就是所谓“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说明了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也有影响,人体应与之相适应。由于各个地区和方域都有其各自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因此各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生活习惯等也都存在差异。如南方气候炎热而多潮湿,故人体腠理较疏松,体格多柔弱瘦小;北方气候寒冷而多干燥,故人体腠理较密,体格壮实粗犷。一旦异地而居,环境突然变化,初期多感不太适应,出现“水土不服”,容易患病。经过一段时间可逐渐适应,都说明了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又说明了人体具有适应自然的能力。

人与天地相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在自然界中,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土地方宜等,均给予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一定影响。因此人类应主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人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而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差异。一旦自然界变化过分剧烈,或由于个体自身适应及调节能力偏弱,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就会发生某些疾病。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原则。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共同体,是生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社会环境不同,可造成个体的身心功能与体质的差异,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饮食习惯、兴趣爱好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称之为社会-心理因素。人既有自身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如社会安定,人们丰衣足食,生活规律,其抵抗力强,故病少而轻,寿命也长;社会动乱,人们流离失所,饥饱无常,其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易发生,故病多而重,死亡率也高。良好的社会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益于身心健康;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健康。政治、经济地位过高,易使人骄傲、霸道、目空一切;其地位低下,则易产生自卑感或颓丧情绪,从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的流通,乃发疾病。社会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提高,有益于健康和延年益寿;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人口增长、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节奏紧张、失业下岗等,可使人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安全感低下与稳定感缺失等,导致一些新的身心疾病。中医学历来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即情志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综上所述,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和探索人体与自然界关系所得出的认识,也是中医诊疗疾病时所必备的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防病、养生之中,并对现代环境科学、认识和治疗身心疾病,以及解决天人对立的生态失衡,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