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休养生息的句子论语有情有义有人生1317

2024-04-28 来源:罗兰资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莒父宰:莒父是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春秋时期,大夫家的家臣在内管理事务的称为“宰”,在外边办理事务的称为“相”。如子路为季氏宰。地方县邑长官亦称“宰”,如子夏为莒父宰、子游为武城宰。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则:表示因果关系,就,便。

子夏做莒父宰,问为政之道。夫子说:“不要想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想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子夏(公元前507年至公元前420年),姓卜,名商,字子夏,他少年时家里贫困,西汉刘向在《说苑•杂言》称子夏为人“甚短于财”;《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人衣衫褴褛,穿着的破烂衣服,像挂了个鹌鹑。)”,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傲慢和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孔子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篇》)(“你要做一个君子儒,不要做一个小人儒。”)

子夏比孔子小44岁,孔子68岁回到鲁国的时候,他刚刚24岁,但子夏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孔门四科“文学科”的高材生。由此可见,他被鲁国的当权者选为莒父宰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财讯版面费

这一天,子夏来到孔子国学堂,向老师辞行。

很多人对于子夏纷纷点赞:“这么年轻,就当了县长,太厉害了!”

“是啊,名师出高徒啊!”

……

听到大家的话,子夏心里清晰;尽管莒父是一个小地方,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出仕”,如何能够让莒父的人民早一天富起来?如何能够抓住这一次“出仕”的机会,能够做一些大事啊,子夏心中没底啊!于是他向老师问;老师啊,我这次去莒父当县长,应该注意哪些啊?

孔子一听子夏问话,很是欣慰,这说明子夏没有飘飘然,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子夏的尾巴没有翘到天上啊!不像现在一些人,台上一站,聚光灯一打,嘚瑟起来了,自己就找不到北了!一脸的傲气就出来了,这个也看不起,那个也看不上!针对子夏格局不够大,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罗锅腰上树——钱紧的特点,孔子说出了答案——“无欲速,无见小利。”

按理说;人家都去当县长了,都是说些祝福的话,“好好干,年轻人!”“祝你前程似锦”等等。一听老师的话,很多人都瞪大了眼睛。

看着大家惊异的神情,老师接着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对于老师的话,子夏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感激地说;多谢恩师指导。

说完,就高高兴兴上任去了。

孔子老师说这话到底为啥呢?我们接着分享。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夏同学做了莒父宰,临行之前,向老师问为政之道。

听到了子夏的问话,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在这里,孔子说了两件事,第一是“无欲速”。

仔细分析下,“欲速”就是想快一点,哪里想啊,就是心里想的。本来事情就应该按照规律来的,一步一个脚印的,结果你贪图快乐,很多的事情是不可能办好的。

小时候学过拔苗助长的故事,说的是古代宋国有一个农户,他看到自己田间的禾苗没有别人家的高,这该怎么办呢?突然间,他想到了一个让庄稼迅速长高的方法。于是,他来到田垄间,将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拔高了一些。过了中午他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到家中,眉飞色舞地给家人说了一番。他的家人听后,赶紧到田间一看,结果,一个晌午的时间,地里的庄稼全蔫了,这就是农户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结果。你不按照庄稼生长的规律来办事,庄稼就“蔫”给你看!

与“欲速”相对应的就是“不欲速”,事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比如说;盖房子,你得先打好地基,一砖一砖的往上垒,一层一层的往上盖!你就是再心里急躁,也不能不盖第一层,直接就盖第三层吧!这样的空中楼阁是不结实,不牢固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只有有了一定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的。

第二个是“无见小利”,意思是不要眼睛紧紧盯着那些“小利”,你说这样的人,如何能办成大事啊?

孔子在这里提醒子夏,一个人不要着眼于小利益,要眼光远大,胸怀要宽广一些。人为什么会关注眼前的小利益啊,是因为人陷入到“名闻利养”中了。人一贪图这些东西,看到一丁点的小利,你就走不动了,不该你的,你想要,你该你拿的,你想拿,成为了金钱和名利的奴隶。

山东省原供销社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矫智仁的妻子钟某就是一个贪“小利”的“贪内助”,只要有利,她就贪,只要有便宜,她就赚,在矫智仁的受贿数额中,有37.5%是钟某以矫智仁的名义收受的。矫智仁曾对钟某说:“你早晚会把我送进监狱。”结果,真的把矫智仁“贪”进了监狱!

为什么孔子说“无欲速”啊?孔子立即给出了答案:“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如今成了一个成语了,意思是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性急是哪里出了问题啊,是心里!

我们生活中用力过猛的例子也不少。譬如今年受中国新冠病毒的影响,大家都不能出门,宅在家中,一些人就像厨师一样的,开始摆弄着吃喝,很多人过个年吃胖了不少。胖了之后,就要减肥啊!为了减肥,一是大幅度地加强锻炼,减脂肪啊;二呢,早上随便吃一点,中午应付应付,晚上这顿饭,干脆就不吃了。不规律的饮食,结果,减肥是减了一点,但也让自己弄出了一身的病。你说,这是何必呢?欲速则不达啊。

《道德经》里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进是走不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反而不得长久。)所以,有道的人从不这样做的,因为有道的人是按照规律来办事的,吃饭、工作都是如此。

我家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为了不让她输在起跑线上,一年暑假,我给她报了几个学习班,如绘画班、舞蹈班等,孩子每天疲于应付,效果也不是很好。一天,她给我说;爸爸

旅游纵览网站

,我真不想上补习班了。听了之后,我心中猛地一沉,孩子已经开始厌恶补习班了,这可不是好苗头。在征求了孩子意见后,我们马上调整了方案,女儿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不再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了

三角洲官网

。欲速则不达啊!

同样地,一个人“见小利”了,又会如何啊?孔子也给出了答案:“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一个人如果贪求眼前的一点小利,那他自然就不可能做成大事。

欲成大事者,一定不要贪求小的利益。楚汉战争期间,楚怀王和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率先攻下了咸阳城,按理说可以称王称霸了。但刘邦在谋士们的建议下,他没有贪图小利——占据宫室,搜寻宝物,而是“籍吏民、封府库,约法三章”,最后取得了天下;而项羽呢,进了咸阳之后,秦国的珍宝珠宝让他一下子“乱花渐欲迷人眼”,竟忘记了刘邦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没有趁机讨伐,结果让刘邦在汉中得到了休养生息。贪求一时的小利,怎么可能做成大事呢。最后,项羽被刘邦逼得乌江自刎。与其说项羽的失败,是败在了他的固执上,倒不如说他败在了自己贪图小利上。一个人心中开始贪图了小利,就会管不住自己那颗贪婪的心的。

学习历史,我们就要从中汲取给养,我们一定要放下自己心中的妄想、执着、分别,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只有这样,你才会在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奉献。

在子夏当县长之前,孔子告诫子夏“无欲速,无见小利。”至于子夏在莒父干的怎么样,由于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证明,在当时的社会上影响不大。

孔子去世后,子夏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尽管《韩非子》所说的战国时期,儒家分为八派,并没有子夏之儒的记载,但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记载:“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自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好学生纷纷四散去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所以子路在卫国做官,子张在陈国做官,澹台子羽住在楚国,子夏在西河教授,子贡终老于齐。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这些人,都曾受业于子夏之辈,然后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那时只有魏文侯最虚心求教于儒学,后来儒学渐趋衰颓,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

因为受到“欲速”和见“小利”的影响,子夏在为政上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作为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他的优势就在于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在这里告诉子夏,也是在告诉我们;凡事要遵循它内在的本身的发展规律,不可急于求成。既然要干大事,就不能为蝇头小利所诱惑,认准的事情,就要眼光放远,大步向前。

友情链接